
随着年终销售旺季临近,亚马逊正在全面加强平台合规监管,尤其在欧洲和美国等多个站点,对电子产品、知名品牌商品及儿童玩具等类目展开严格审查。
近日,一批欧洲站卖家反映,自9月初起陆续收到亚马逊发出的审核通知,要求他们在9月17日前提交包括制造商或授权批发商原始发票在内的供应链证明,其中需清晰显示供应商的公司名称、电话、地址、邮箱和网站等信息。发票必须为180天内开具、数量不少于100件,且除价格外内容不得涂改。
逾期或资料不全的卖家,将面临产品下架、无法上新,甚至库存被处理(退回、销毁或捐赠)的风险。此次审查主要覆盖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和英国市场,涉及三星、戴森、佳能、飞利浦、索尼和微软等多个电子科技品牌,旨在从供应链源头杜绝假货,确保正品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亚马逊在此类审核中一贯严格,曾有卖家因提交方式不当——如多次发送拆分文件——被判定违规,导致账户遭封、22万美元资金及超45万美元库存被冻结。
除了电子产品,近期多家销售儿童玩具的卖家也收到合规通知。根据新规,自2025年9月3日起,在美国与加拿大站销售的儿童玩具须每年接受检测、检验和认证(TIC)机构的年度审核,卖家需及时启动相关流程以证明合规。
今年三月,亚马逊还推出品牌授权新规,要求第三方卖家提供品牌签署的《品牌授权书》(LOA),否则可能面临永久封号。这一系列动作显示出平台持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与商品真实性验证的决心。
数据显示,自2020年成立反假冒犯罪部门(CCU)以来,亚马逊已发起超200起民事诉讼,获赔逾1.8亿美元,65名造假者被判监禁。去年全年,平台成功拦截超1500万件假货,同比大幅增长150%,另有24000名不良卖家被起诉。借助AI与机器学习,亚马逊目前已能事前阻断99%以上的疑似侵权商品上架。
可以看出,亚马逊正通过系统性的合规机制,不断提升消费者信任与购物安全。随着全球电商监管趋严,合规经营已成为卖家生存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主动适应平台规则、杜绝侥幸心理,才能在日趋规范的市场中稳健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