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越南超越孟加拉成为全球第二大服装出口国,“能否接替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的讨论持续升温。
而作为越南纺织出口主力军的本土最大纺织服装集团 Vinatex,虽手握 200 余家子公司、12 万员工及国际大牌订单,却始终难以追上中国代工巨头申洲国际的步伐,其背后的产业链短板与行业竞争态势引发关注。
据悉,Vinatex 成立于 1995 年,由越南政府主导整合多家本土纺织服装企业组建,属国有控股性质,后经 2014 年股份化改革、2015 年转型,控股权仍由越南主权基金 SCIC 持有,日本伊藤忠亦作为重要股东注入资金与国际业务资源。如今,该集团已形成 “国家拼装” 式控股格局,旗下汇聚越南前进(Viet Tien)、第 10 服装总公司(May 10)、芽庄(Nha Be)等一众本土老牌企业。
从规模来看,Vinatex 业务覆盖纺纱、织布、染整至成衣制造的全产业链,年产 19 万吨纱线、1.7 亿平方米布料及 4 亿多件成衣,生产网络从河内延伸至胡志明,几乎贯穿越南纺织产业各环节。客户资源更是亮眼,凭借旗下老牌工厂的产能优势,已拿下耐克、优衣库、Zara、H&M、Gap、Levi’s、Ralph Lauren 等全球快时尚与运动品牌订单,成为越南纺织出口的核心支柱。
尽管表面呈现 “全产业链” 布局,Vinatex 却深陷上游依赖的困境。据行业观察,该集团八成以上面料需从中国、韩国、日本进口,本土棉花产量严重不足,看似完整的产业链实则缺乏核心原材料自主供应能力,本质更偏向 “成衣组装厂”。
与此同时,其与国际品牌的合作模式也存在局限。相较于申洲国际、晶苑等顶级代工厂与品牌的 “深度绑定”,Vinatex 更多处于 “被动接单” 状态,缺乏议价权,难以参与品牌产品设计与供应链协同。
近年来,Vinatex 虽试图加码上游,投资棉花种植、建设织布厂与染整工厂,效仿申洲 “纱线到成衣” 的全流程闭环,但受资金、技术、资源等多重限制,上游短板始终未能补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