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包没了,POD来了!跨境卖家转战美国本土打印的新风口
小包免税关停:卖家纷纷瞄准美国本土POD模式! 

对于众多跨境电商卖家来说,2025年初传来一个“炸锅”消息:美国终止了对来自中国大陆及香港的800美元以下小额包裹免税政策 !这意味着过去靠“VIP通道”免税直邮美国的小商品,现在通通要缴税了——邮政小包需缴商品价120%的税或每件100美元的高额关税 。

举个例子,以前50美元的商品,光税就要交60美元 。中国卖家享受近十年的免税红利戛然而止,2016年免税额上调后中国发美国的小包年量从2015年的1.3亿件飙升到2024年的13亿件 ,如今政策急转直下,寄一个包裹成本激增,清关手续变繁琐还更慢 。对于习惯“无库存、一件代发”模式的小卖家,这无异于当头一棒 。不少卖家要么观望停发,要么被迫寻找新出路:有人尝试更复杂的报关方式或转用海外仓囤货(但资金压力山大) 。

与此同时,Temu等平台也紧急调整策略——全面转向美国本地发货。5月起,Temu美国站不再显示中国直发商品,所有销售由当地卖家承接、本土仓库发货,并强调商品“无进口费用”  。亚马逊平台上近千款中国卖家的商品也集体提价约30%以消化税费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直邮美国的小包时代落幕,本土履约成为新常态。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跨境卖家将目光投向了“美国制造”的替代方案,其中POD(按需印刷,Print on Demand)模式脱颖而出。

其实,POD并非新鲜事物,但在当前环境下格外受到青睐。

什么是POD?

简单说,就是“按需生产”——只有在接到订单后才生产商品,无需预先大量备货或囤库存 。消费者下单一件,工厂就打印/制作一件,卖家几乎零库存压力、资金周转快。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包括:没有库存积压风险、创业门槛低、可实现本地化生产、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 。

听起来是不是正契合眼下跨境卖家的痛点?过去小卖家依赖中国小包直发,美国消费者看中的是价格实惠和丰富选择;如今直发受阻,但POD在美国本地生产+本地寄送,既能免去高额关税和长途物流之苦,又保留了“一件起做、零库存”的灵活性。

平台政策也在推波助澜:亚马逊早在2024年上线了“Amazon Haul”专区,鼓励美国消费者直接购买中国卖家商品 (可见只要物美价廉,美国买家并不抗拒海外卖家货源),但前提是你能快速、合法地把商品送到他们手上。Temu更是通过“半托管”要求卖家在美国本土备货/生产,否则商品将下架 。

因此,转战美国本地POD成了许多卖家的新选择:通过按需生产满足订单,不走小包通关,平台也乐见其成。可以说,政策+平台环境的变化,把跨境电商的游戏规则从“中国发货”推向了“美国造、本地发货”。

美国POD工厂爆单:产能吃紧背后的行业现状

卖家们把订单送到了美国本土,那美国的POD工厂准备好了吗?现实有些出人意料——美国当地的POD供应链一下子变得“一座难求”!最近业内反馈,不少美国POD工厂订单量激增,产能接近饱和,许多工厂暂停接受新单,甚至出现订单“甩单”(消化不良而延迟或放弃)的情况。这背后有多重原因,其一就是电商平台订单全面暴涨。

尽管宏观经济起伏,美国电商整体仍在增长:2024年亚马逊净销售额同比增长约11% 。更关键的是,个性化定制品在美国市场大受欢迎。

Etsy平台2024年第二季度业绩就因个性化礼物需求旺盛而超预期 ——母亲节、毕业季等场景下,定制礼品销量飙升,帮助Etsy营收逆势增长 。2023年Etsy全站成交总额高达131.6亿美元 ,证明消费者愿意为独特设计和手工创意买单。而技术进步也让在线定制更容易:有数据显示,美国个性化礼品市场2024年规模约96.9亿美元,预计2030年将增至145.6亿美元 。

需求端的火爆直接拉动了供应端的压力。POD按需生产的灵活性使大批卖家涌入这一模式,短时间内订单激增数倍:例如一位原本在亚马逊卖女装的中国卖家张平,在2024年底加入Temu半托管后,找美国本土工厂做服装POD代发,并利用AI设计新图案,短短两三个月日均订单就冲到1000单 !

像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意味着美国当地承接POD订单的工厂必须快速扩产能。然而制造业扩产并非一蹴而就:打印机设备、场地、人手都有瓶颈。短期内,美国不少POD工厂只能加班加点勉强消化订单,高峰季还出现排队等货的状况。部分华人开办的POD工厂甚至因为客户爆满,不得不暂时谢绝新客户加入。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切发生在一个整体向好的大背景下:按需印刷本身就是当今制造业和电商的一个风口。据调研机构数据,全球POD市场正以每年25%+的速度高速增长。2024年全球POD市场规模约为102亿美元,预计2034年将攀升至近1030亿美元,十年翻十倍 !这相当于年均增长率约26% (上图),反映出定制化、小批量生产已成为未来趋势。一方面是风险更低、零浪费的商业模式吸引了创业者;另一方面,消费者也爱上了独一无二的定制品和“所见即所得”的设计乐趣  。

Google Trends数据显示过去五年“print on demand”搜索热度上涨了300% 。可见无论是跨境卖家转型,还是本地创业者加入,这波POD热潮都方兴未艾。美国市场尤其如此:作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美国的POD渗透率也在迅速提高。据统计约11.4%的Shopify店铺都在经营POD业务,使Shopify成为最受POD卖家欢迎的平台 。种种数据表明,按需印刷已经从小众玩法走向主流市场,成为跨境电商新的增长引擎和竞争赛道。

低成本入局美国POD的三大方案

跨境卖家如果想抓住这波红利,怎样以“最低成本”跑步入场呢?根据现有经验,大致有几种路径可选:既可以借助国内现有资源延伸海外业务,也可以干脆自建海外基地。下面我们按照投入成本和自主程度,从低到高,逐一盘点三种方案的优劣。

方案一:对接国内POD工厂,订单转移+渠道延伸

对于刚起步或资金有限的卖家,借船出海是不少人的首选。国内早已有成熟的POD工厂和供应链平台,多年来服务跨境定制业务,它们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和打印设备。卖家可以考虑与这些中国POD工厂/平台合作,将美国订单转由他们处理。

例如,一些国内POD服务商在接到订单后,可以直接按需生产并通过国际物流直发给海外客户,卖家只需负责前端店铺运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投入门槛最低,不需要自己采购设备、招聘工人。一些头部POD平台还能提供从选品设计到物流的一站式支持,号称“一件起订、48小时发货”  。卖家专注做设计和营销,生产、发货都交给工厂伙伴完成  。

然而在当前环境下,方案一存在明显短板:如果产品仍从国内发货,那就没有规避美国新政的高关税和清关延迟问题——小包免税已无,哪怕是一件代发照样面临征税和物流时效考验。因此,关键在于选择具备海外履约能力的国内POD厂商。一些国内供应商其实也在积极布局海外仓和海外生产:比如在美国设立分支工厂或与当地打印公司合作,将中国接来的订单转交美国本土完成,再由美国境内派送。这样的“本土化POD”服务,可以理解为由中国团队运营、美国本地制造发货,兼顾了国内工厂的供应链优势和本地交付时效。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卖家等于用较低成本打通了一条美国本地POD渠道。但需要注意沟通协调:包括产品质量标准统一、订单对接系统打通、结算和责任划分等。

总体而言,方案一是投入资本最小的尝试方式,适合试水阶段的卖家。但长期看,随着业务扩大,可能仍需要更深入的本地布局来提升竞争力。

方案二:注册美国公司,自建POD“小工厂”

如果有一定资金和经验储备,在美国自己动手建一个POD作坊/工厂,将掌控力和利润最大化。这听起来门槛高,其实启动成本未必想象中那么夸张。首先,注册一家美国公司相当快捷廉价,通过代理线上提交文件即可。许多卖家选择在特拉华、怀俄明等州注册LLC(有限责任公司),办理费用大约只需几百美元左右 ——比如有服务商提供包含州注册费和首年代理费在内的套餐约499美元 。公司注册完成后,申请联邦税号(EIN)、开设银行账户也都有成熟流程。

3分钟搞定美国公司,150美金,超简单原创

总体来说,成立美国公司的资金和时间成本都不高,几天内就能拿到营业执照。接下来是选址和场地:既然要做按需生产,小规模起步并不需要大型厂房。

很多华人卖家最初就是从租用一个小仓库、甚至自家车库起步的 。比如有位卖家在新泽西州拉上亲戚,从车库开始搞起“一件代发”,几个月内订单暴增后才扩租了两个仓库  。所以前期可以选址在成本较低、物流便利的地方:美国中部地区仓库租金和人工相对便宜,靠近物流枢纽(比如靠近UPS/FedEx分拨中心)的地点有助于发货提速;如果考虑到华人社区资源,也有不少卖家选择加州、德州这些华人供应链集中州,但需权衡当地人工和租金成本。

震惊!在美国创业竟这么便宜?100美元租个仓库,轻松当老板!

基础设备采购则是投入的大头:POD工厂需要配备适合所经营品类的打印设备。常见设备如服装直喷打印机(DTG打印机)、热升华打印机(适用于杯子、手机壳等)、热压机、UV打印机等等,价格差别很大。入门级的小型设备可能几千美元就能买到,而工业级的高速打印机则高达数万美元 。

例如,一台高性能的多功能印花机可能要价4万美元以上 ;但如果专注某一品类,也有相对平价的方案,比如一套打印杯子的热转印设备大概几千美元甚至更低。现在市面上也有一些“小而美”设备,体积不大却功能齐全,价格在$2000上下 。卖家可以根据自身预算逐步添置:前期先购置能满足主营产品的核心设备,其它辅助工具如烫板切割机等可以视需求扩充。

除了设备,还需要解决原料供应,比如大批空白T恤、马克杯等坯料,可直接向美国批发商或国内厂家采购后运至美国仓库。最后是人员和运营:启动阶段可以夫妻店/家庭作坊模式,自己或请几位员工完成打印、包装、寄送流程;订单上来之后再考虑雇佣更多本地员工。相比完全依赖第三方工厂,自建POD的优势在于自主可控:可以自行把握产品质量、生产进度和利润空间,不受制于人。在当前很多美国POD工厂拒单的情况下,自己掌握产能就更显重要。同时,自营工厂还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灵活调整,例如扩充新品类、优化工艺等等。

虽然方案二前期投入和事务较多,但从长期看,一旦运营步入正轨,规模效应和品牌价值也会逐步显现。对于立志深耕美国市场的卖家来说,“落地美国、自建工厂”是一条值得考虑的康庄大道。

方案三:联手美国当地(华人)POD工厂

还有一种思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与美国本地已有的POD厂家合作。特别是近几年有不少华人创业者在美国开设了按需印刷工厂,他们对中美市场都有了解,在沟通和合作上更有默契。如果能找到这样的合作伙伴,卖家无需自己采购设备,只要把订单交由对方生产发货,利润按协议分成即可。

听起来很美好,但目前实现难度较大。正如前面提到的,美国本地优质的POD工厂现在大多订单爆满,一些华人开办的工厂手上已经对接了众多国内卖家资源,开工率几乎100%,根本无暇再接新单。据圈内消息,有些工厂为了保证现有客户体验,甚至暂时婉拒新的代工请求。这意味着新卖家想搭上现成东风并不容易。此外,合作模式下议价空间和控制力有限:对方工厂优先保障大客户订单,小卖家的小量订单在旺季可能排期靠后;产品品质把控、交期都要看对方脸色,一旦出现延误或错误,卖家也很被动。当然,如果能找到合适的合作对象,方案三依然不失为一种低投入快速启动的方式。

建议卖家可以通过业内人脉、多加入跨境卖家社群来打听可靠的美国代工厂信息。如果碰巧对方产能有空档期,不妨从小单开始合作试水。但切记要签订清晰的服务协议,包括品质标准、交期要求、责任划分等,确保自己的品牌口碑不受影响。总的来说,在当前这个POD供不应求的阶段,方案三的可行性取决于资源和运气。很多卖家最终还是选择自己搭建团队,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最后:跨境POD的春天才刚开始

面对小包免税政策的终结和平台规则的转变,跨境电商卖家与其固守旧路,不如顺势而为。Print on Demand模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它延续了无库存、低风险的运营优势,又契合了美国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本地快速交付的期待。从行业数据看,POD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保持25%以上的年增长率 。

美国市场对定制商品的胃口与日俱增,不论是在线商城还是社交媒体电商,都在催生一个属于POD的庞大蓝海 。对于中国卖家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我们需要适应美国“制造业回潮”和贸易壁垒,提高合规经营和本土化运作能力;另一方面,我们在供应链、产品创新上的优势依旧,只要用好POD这个工C具,就有机会以新模式重构竞争力。也许今天起步会有些辛苦,从选方案、找伙伴到摸索运营,每一步都在积累新的经验。但可以肯定的是,按需印刷的春天才刚刚开始。

抓住这股浪潮的卖家,完全有可能在下一轮跨境电商洗牌中胜出,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定制化品牌!正如业内一句话所说:“小包没了,POD来了”,新的征程已经开启,市场永远在变化,只会奖励拥抱变化的人。

文章标签:
POD定制小包关税亚马逊
分享给好友:
相关推荐
连丢2单大客后,亚马逊卖家如何靠3招设置赢回信任?
跨境助手
2小时前
特朗普谈美越协议:越南商品关税20%,转运关税40%
跨境助手
3小时前
亚马逊这个“隐藏”玩法,竟让官网销量暴涨4.3倍?!Prime会员日爆单就靠它
跨境助手
4小时前
日本小型厨电年销售额达4380亿!这几个高频刚需爆品在亚马逊卖疯了
跨境助手
2025-07-03
媒体矩阵
公众号
社群顾问
视频号
抖音
Copyright @全球定制网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2025099928号